<menu id="464mk"></menu>
<xmp id="464mk"><nav id="464mk"></nav><menu id="464mk"></menu>
  • 當前瀏覽器版本過低不適合瀏覽此網站請您更換高版本瀏覽器,點此鏈接下載
    首頁 > 行業洞見 > 世聯聲音
    陳勁松: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十大想像 發布時間:2018-12-20

    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先生在《光榮與夢想——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發展機遇》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在演講中,陳董從房地產服務行業的角度,提出了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十大想像。



            想像未來的大灣區,跟我們行業相關的就是城市、居住、辦公,跟房地產相關,跟我們公司密切相關。

            世聯是1993年在深圳成立的,當時遇上94、95年宏觀調控,市場一塌糊涂,慘烈程度超乎我們所有人現在能想像的。當時深圳、海南的爛尾樓數不勝數,世聯從那時開始做代理,把它們賣出去就能掙錢。有了最嚴峻的考驗,才能真正鍛煉出能力,這是第一步。

            深圳的第一步是領先全國的,我們在深圳賣新房賣到40個億的時候,開始走向全國。其實,當時在全國賣40億,都是非常大的新房代理公司了。我們走向全國,深圳經驗不斷跨區域復制,由點到一個大面。


    世聯行的持續轉型


            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的新房成交量開始下滑,新房代理業務是無法支撐一個上市企業的高速增長的。 因此,2014年初,我們開始全力轉型。新房場景下我們還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金融,一個業務在同樣的場景下能不能疊加另一個業務,這叫做相關單一場景多元化。我們發現,金融跟房地產一樣,也受國家調控。比如,好多年前可以做首付貸,但后面國家不讓做,作為上市公司就一定不能做,所以我們金融也得持續轉型。在國家提出“租售同權”概念之前,我們就開始做租賃。租賃是一個完全碎片化的市場,但隨著消費的整體升級,租賃市場一定會成為高房價城市的重要市場。

            目前,全國租賃市場不到1萬億,而且碎片化嚴重。預計未來三五年,這個市場翻3倍,達到3萬億是完全有可能的。新房市場大概在10萬億上下,未來會有10%的增長或下滑。

            一旦打開租賃市場,我們發現房地產市場的概念跟以前不太一樣了。盡管國家對房地產有一系列的調控,也許我們對房地產有一個不好的預期,但請大家不要忘了三件事:

            一、中國房地產的服務業處于一個巨量市場。

            二、目前房地產服務企業的市占率水平都太低。

            三、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服務是非標準化的,周期又長,又要在地,還要一城一策,跟國家宏觀調控相似。

            事實上,目前中國的存量資產超過300萬億。這樣,存量資產就成為中國房地產專業服務人員的未來。中國每年增量10萬億,存量300萬億,這么一個巨量的市場,培育能力就成為了世聯轉型期的關鍵。世聯正在長租公寓、辦公租賃領域,加緊培育能力,這個能力跟數據相關,跟人員的專業相關。


    世聯對城市化的看法


            一、在對灣區進行想像之前,我想談談對全國城市化未來的一些看法。中國城市化走到今天,開始進入下半場,迅速地從一個面向幾大塊集中。未來這幾大塊的市場非常值得期待:無論是房子的價格、交易的量,還是品種的創新。

            二、全球十大城市,就是“世界城市”的概念。世界城市的辦公和商業的交易額占全球所有城市交易額的40%,其他城市加起來才占60%。全球前二十的城市占總交易額的60%,這還不算住宅。

            可見,未來城市迅速向“世界城市”集中。事實上,全球房價住宅的最主要的活躍地區也在這些塊狀區域,粵港澳大灣區我們認為就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世聯對灣區未來的想像     


            對這個城市群的想像,打開了中國房地產業,尤其是房地產服務業的空間。對于灣區的未來,如果按照張軍教授說的“充滿想像力”的話,我有幾大基本的想像,它們一定會實現:

            一、全灣區軌道同城化,這個不會在很遠的未來就會實現。全灣區軌道的同城化,意味著灣區的任何一點到另外一點,一個小時,換乘不超過3次,這是灣區同城化或是大灣區建設的基礎。

            二、灣區的行政邊界將在未來三五年打破。這個打破意味著灣區內各類經濟、個人家庭和資質是互認的。限制深圳人到東莞買房,這事兒極其不合理,怎么能叫灣區呢?深圳白領,這么高的房價怎么買?很多深圳企業的老板,最擔心的就是這么高的房價,員工怎么辦?所以,我認為未來三五年內,這個問題必須在灣區打破。

            三、灣區尤其是主要核心區域普調建筑容積率。現在的容積率這么低,灣區未來還要吸納那么多的內容,這是裝不下的,尤其是核心的重點區域,容積率應該繼續提高。全深圳曼哈頓化會成為必然,否則怎么有效率呢?曼哈頓是全球最環保的城市,因為公共設施使用效率最高,商業使用效率最高,軌道交通使用效率也最高。如果這樣做,深圳的未來值得我們期待,這個城市就更有容量。

            四、將灣區眾多存量物業,尤其是辦公、商業物業,推向REITs、公開資本市場。這件事,灣區應該試點。我們有非常好的榜樣就是香港,尤其是The Link(領展)——亞洲最大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香港能做,深圳為什么不能做?我們呼吁這樣做,這樣使得整個灣區的建設資金能夠得到保障。

            五、突破共享經濟目前在深圳、在灣區的基本障礙。目前房地產服務業里,Airbnb即將上市。這告訴我們,在一個大都市,比如舊金山的房價高、租金也貴,解決租賃問題必須用共享經濟。這對于年輕人的消費是件好事,目前共享經濟碰到諸多行政、法律上的障礙。比如說,共享住宅要用特殊行業許可證(特行證)。企業要創新,我們要有很好的制度環境,所以深圳、灣區一定要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共享經濟在灣區的確立,能使得灣區的年輕一代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六、消除對樓宇經濟和立體城市的法制性、行政規定性障礙。我們到紐約、東京、舊金山……任何一個灣區看到樓宇經濟的蓬勃,和在深圳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深圳的寫字樓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排隊,在樓上干不了什么。但我們在東京看到,一棟樓里15樓是餐廳,16樓是咖啡廳,這都讓干。我們可以出臺許可標準,但不能妨礙我們對這棟樓的使用。一旦這樣做,就提高了大樓的實用率,給年輕人創造了更多便利,提高了經濟活躍的程度。我們在東京、紐約看到,睡眠艙就在寫字樓里,這有什么不行嗎?列出條件就可以了。目前,在這方面,我們基本寸步難行,中國房地產服務業做不了太多,原因是什么呢?不讓做。這個事,能不能讓灣區率先走在前面試點,出了經驗怎么管,然后再向全國推。

            七、消除對住宅的歧視。我們的用地很少了,公改公提高了容積率,但全是給辦公的。東莞的住宅不讓深圳人買,深圳又沒住宅用地批。一申請批住宅,就說你想搞房地產,因為房地產的名聲太差了。但高房價的問題怎么解決,總要給個出路吧。在曼哈頓區域,一半的房子是住宅。我們的中心區有幾棟住宅?我們對住宅太歧視了,以至于上班塞車的問題全都出來了。我們不應該對住宅有歧視,否則將來怎么解決灣區的生活問題。

            八、推行全建筑綠色標準,這件事灣區一定應該走在前面。深圳的環境在全國是排在前面的,即使這樣,跟房地產相關的碳排放,依然占了非常高的比例。汽車尾氣沒有建筑排得多,這方面強制性的綠色標準我們也沒有出。

            九、把灣區的濱海濕地當做灣區重要環保樣板來打造,要打造成國際級大灣區濕地樣板。深圳、香港已經有這個條件了,整個灣區都要有。深圳的中心區跟濱海濕地,尤其是紅樹林濕地是最近的。深圳是全球候鳥的遷徙地,現在是觀鳥季了。當這么多的候鳥,跟中心區結合在一塊,濕地保護得又好,這種環境就是國際級的了。

            十、給房地產服務業,乃至所有服務業政策支持。服務企業不要稅收優惠,能不能把強加在服務業上的種種限制,放開給上市公司去試點?因為我們能夠負責任。比如說短租公寓一定要特行證,給我們政策上先行先試的機會。深圳乃至灣區,不論是高新企業也好,還是高大上的科研機構也好,他們需要服務。因為灣區高科技企業多,而這些企業要專注科研,行政需要外包。現代服務企業要滿足居住、辦公升級新要求,就要給到政策的實質支持。如果這樣,預計灣區的服務業都會同城化,比如香港的已經完全進入深圳了。只要放開行政上的許多限制,率先出臺標準,我們相信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將會在灣區把模式全部打開,然后逐步向全國推廣。我們跟國際級服務公司可以同臺競技,就能夠培育世界級的服務企業了。


    聯系我們
     
    投訴建議
    黑名單查詢
    查詢
    X
    網站地圖
    關于我們
    公司概況
    發展歷程
    高管團隊
    合作伙伴
    聯系我們
    信息公開
    世聯服務
    大交易
    大資管
    服務案例庫
    行業洞見
    世聯研究
    世聯聲音
    世聯刊物
    新聞中心
    世聯動態
    媒體報道
    播客庫
    投資者關系
    披露信息
    公司治理
    定期報告
    來訪登記
    加入世聯
    校園招聘
    社會招聘
    培訓發展
    文化印象
    世聯行 002285 境內首家登陸A股的房地產綜合服務提供商   RMB
    香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