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464mk"></menu>
<xmp id="464mk"><nav id="464mk"></nav><menu id="464mk"></menu>
  • 當前瀏覽器版本過低不適合瀏覽此網站請您更換高版本瀏覽器,點此鏈接下載
    首頁 > 行業洞見 > 世聯聲音
    地產下半場黑天鵝會很多,但有一個150萬億的市場在等你! 發布時間:2017-03-09

    一、中國房地產已走過30年規則要改了

     

    此前有一段時間搞房地產論壇大家不積極,因為大家覺得沒有什么好問的。現在大家又積極踴躍了,不是因為轉型成功不成功,而是因為黑天鵝一個接一個到來。

     

    最典型的就是: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還一路高歌猛進,結果9月份“930”黑天鵝突然就出現了。全行業可能對本輪調控的力度以及結果的估計不足。

     

    過去,房地產經歷了十幾次調控,很多人因此不太在乎是否調控。但是本輪調控跟以往的調控是不一樣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國房地產行業已經30年了。世界二字,“世”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就是時空。一世是30年。“30年為一世而道更”,道就是規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房地產走過30年以后,規則要改了。

     

    到了“道更”的時候,全行業必然面臨一個根本的哲學問題——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到哪去?更具體一點說,就是房地產是什么?房地產從何而來,我們向何而去?

     

    二、過去30年里房地產的邏輯 到今天已經完全變了

     

    上半場有四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地方的土地財政;第二個是房地產的預售制度;第三個是持續的巨量增長(前年我們認為到了階段性高點,結果去年立馬破了前年的記錄,今年從前三季度看,全年的銷售額可能會達到十萬億,破去年的紀錄一點問題也沒有);第四個開發紅利,沒開發紅利就沒有地王!

     

    上半場有四個市場背景:資本稀缺、城市化人口流動、供不應求、基礎設施不足;只有深刻理解這些背景,才能理解行業從何而來。以資本為例,之前是資本稀缺時代,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們出臺了一系列中國房地產的根本制度:政府沒錢靠土地財政;開發商沒錢靠預售;老百姓沒錢靠按揭……現在不一樣了,資本稀缺變成了資產荒。大家不知道應該把錢投到哪里去。邏輯完全不一樣,因此規則肯定要變。

     

    城市化已經到了部分城市要限制人口的程度了。比如,北京要限制常住人口數。北   京、上海的土地指標沒有一年能夠完成,這跟30年前是不一樣的。

     

    市場從供不應求到要去庫存。以前基礎設施不足,現在我們面臨產能過剩。

     

    以上是中國房地產從上半場走到下半場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三、沒有產業支撐的城市 即便軌道交通發達也很危險

     

    下半場的四個關鍵詞:量變到質變、服務紅利、大都市圈化、存量;理解了這些變化,就能抓住市場的契機和創新的本質。

     

    下半場是從量到質的時代,我們需要問什么是房地產,房地產是誰的問題。

     

    首先,城市變成大都市圈,大都市圈化跟原來的城市化存在區別;其次,過去我們講的基本是增量,但其實存量也是房地產。這兩個問題,都是下半場需要極度關注的。

     

    在價值層面,過去買地賣樓的基本干法可能會發生變化。

     

    非洲的摩洛哥經濟只相當于中國的80年代,而且是一個農業國家,其兩個主要城市,馬拉喀什和卡薩布蘭卡的房屋質量比中國差很多,相當于深圳的農民房,但房價在人民幣12000每平米左右。因為這兩個城市是核心城市。而那里的中國人也多,特別是華為、中石油等中資企業的人多。但是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就賣不起價格了。

     

    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北京、深圳這些一線城市,房價大概是30005000,只有馬拉喀什和卡薩布蘭卡的一半。

     

    因此,過去說的一線、二線、三線遞進式的演化可能并不一定對,未來房價變化的核心邏輯將跟都市圈的改變緊密相關。未來一兩年,在核心城市限貸限購的情況下,房地產的發展空間在于整個大都市圈,比如深圳外圍的中山、東莞等;還有北京外圍的六環到七環之間不限購不限貸地區。

     

    不過,光看到都市圈中心的距離和交通也不行,軌道交通規律不一定是對的。以日本的戶田為例,戶田的交通非常好,在地鐵沿線,半小時之內可以到東京市區,但是它沒有產業,只是一個“臥城”,因此竟然是全日本房價最低的地方。所以對于房企來說,如果在北上深周邊的城市高價拿了地王,但缺乏產業支撐,即便軌道交通十分發達,也不一定賣得起價格。一定要軌道交通加產業才能讓城市煥發活力。

     

    全世界都是類似的邏輯,前面提到的馬拉喀什,開車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到非洲部落,看到羊在樹上,那是奇觀,但那個地方的土地幾乎一錢不值。城市是創新的發動機,所有創新都發生在核心都市,包括所有房地產的創新,違背這個邏輯做事就很可能會頭破血流。核心都市是人群的大容器,有一個容器規律。紐約的華爾街跟中國城距離很近,高大上跟臟亂差挨在一塊,看起來好像不搭,但二者形成互補,非常協調。

     

    所有高大上之所以有效率,是因為有臟亂差,臟亂差讓高大上凸顯。因為只有有臟亂差的地方服務人員才住得起,進而能夠低成本的提供24小時的服務。

     

    同時,這也說明,即使是核心城市的房價也在分化,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嚴重:一些資產在高速流動,另一些則根本就沒法賣,只能租出去。

     

    四、地產下半場可能會出現很多黑天鵝

     

    地產下半場,極可能會出現很多我們以前預料不到的黑天鵝。

     

    首先是土地財政。

     

    土地財政是中國房地產的根本制度,1987年拍賣第一塊地,一直到現在,馬上就滿30年了。怎么變?值得大家密切關注。

     

    其次是預售制度。

     

    我們可能會從中國香港的預售制度,過度到歐美的預售制度,時間節點是2019年之前。

     

    憑什么沒交房就按揭?目前,開發商已經不缺錢了,為什么還要將預售作為融資手段呢?一旦預售制變更,那么房企的負債率會隨之變化。

     

    環保一定會從先進理念變成強制的要求。目前,加入綠色供應鏈的只有70余家房企。作為有先見之明的房企,應盡快加入綠色供應鏈,不環保就不采購。

     

    五、圍繞150萬億存量市場進行創新 市場依然很大

     

    下半場服務紅利最主要的變化是人的變化。

     

    中國有兩波人在房地產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60后,一個85后,而且這兩波人通常是一家人,父子關系。但兩波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8590后有撒嬌派詩人,許多是富二代,家里有人出錢可以撒嬌,這些人現在就是消費的主力軍;而60后的群體退休,則可以推動整個養老產業的發展。研究中國的消費升級,只要研究這兩波人就可以了。

     

     

    我們以前講究戶型的模范家庭式,但核心區的資產泡沫化,幾乎都不是模范家庭式。香港70年代賣出的的戶型,全部在改造,變成劏房(打破原戶型,分割出的小房)銷售。因為價格太貴,如果過大的話,租也租不起。

     

    未來,中國核心城市中心區的戶型也會變。比如,客廳和廚房可能就不需要了,因為他們的時間不花在客廳,廳就沒有用了;還有居住共享,美國試驗證明,除了沖涼上廁所睡覺不能共享,其他都可以……一旦這樣,戶型自然要跟著改變……

     

    更進一步的說,將來,內容會取代功能,因為基本的功能,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場景卻是可以不一樣的。

     

    當然,所有的變革一定是要基于產權的分割的實現。房地產是不動產,不動的東西很難流通的。要能流通,要誕生一系列的創新,必須在房地產一系列的權利的分割的前提下,在共享的前提下,這是未來房地產一切創新的根本。

     

    我國房地產的使用權、抵押權、經營權和共享是一個公共制度。在國外,擁有一套房產會有一本公共契約,目前中國還沒有,但未來一定有。

     

    因為,所有的創新都需要在權利中加入規則予以約束。在不改變所有權前提下,還能改變使用權,照樣能抵押、上市流通,進而對其進行拆分。未來,我們需要高度關注房地產這個實體背后可以拆分的權利,這與房地產的新金融緊密相關。

     

    目前新房市場每年銷售額10萬億左右已經足夠嚇人,可是,我們背后還有一個150萬億的存量市場,空間非常非常大。


    聯系我們
     
    投訴建議
    黑名單查詢
    查詢
    X
    網站地圖
    關于我們
    公司概況
    發展歷程
    高管團隊
    合作伙伴
    聯系我們
    信息公開
    世聯服務
    大交易
    大資管
    服務案例庫
    行業洞見
    世聯研究
    世聯聲音
    世聯刊物
    新聞中心
    世聯動態
    媒體報道
    播客庫
    投資者關系
    披露信息
    公司治理
    定期報告
    來訪登記
    加入世聯
    校園招聘
    社會招聘
    培訓發展
    文化印象
    世聯行 002285 境內首家登陸A股的房地產綜合服務提供商   RMB
    香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