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464mk"></menu>
<xmp id="464mk"><nav id="464mk"></nav><menu id="464mk"></menu>
  • 當前瀏覽器版本過低不適合瀏覽此網站請您更換高版本瀏覽器,點此鏈接下載
    首頁 > 行業洞見 > 世聯聲音
    排隊與窗口 ——談中國房地產市場下半場與年輕人的機會 發布時間:2017-03-09

    今天在這兒是想和同學們一塊兒交流和思考:中國房地產發生的故事以及它怎么樣往前走?我不想說具體數字,也不想說目前市場上發生的狀況,比如深圳怎么又漲了50%?上海為什么正在補漲?我覺得市場的小波動,會有很多因素。

    我想說大一點,咱們考慮用歷史的觀點來看,中國發生的故事有哪些必然性。因為在座的諸位還很年輕,你們面對的那個市場,如果通過歷史角度來看,就會拋開一些短周期的波動,長周期地思考問題。

     

     一、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

     

    什么叫“下半場”?一會說白銀時代,一會兒說黃金時代,那到底什么是下半場?

    這先要從“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說起,《說文解字》說:一生是一個甲子,一世是三十年,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30年到了,大的要變了,30年河東,30年河西,基本就這個意思。

           

    為什么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呢?我們回顧歷史,好像真這樣。比如說,1919年到1949年,這個大的道更,就1919年的道理在1949年全變了,小的道理就別說了。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49年那套都變了。

           

    1979年到2009年,事實上到2009年,整個前三十年的大道理都應該變了,那你說怎么現在還沒變呢?這個問題后面再說。前面說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道更就是下半場,大道理不變就是上半場。下半場大道理、大規則的轉變,就是我要講的中國房地產的下半場。

          


    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這是年輕人最大的機會。從我自己來說,本人是60年代的,我們趕上了大道理的轉變。1979年高考,四年后我們畢業了,我們創企業的時候根本沒人競爭,再接著我們這幫人成了目前社會最核心的商界力量,學界也同樣道理,根本沒人擋你,這就是我們抓住了道更的機會。

    接下來的三十年,道更也正在發生。可能大家還沒意識到,因此我想,如果我能夠提醒大家有這件事,也算對年輕人有個交代。

     

    二、前三十年的“道”是什么?

         

    在中國前三十年,就是2009年之前,事實上前十年,一直都很慢,直到1989年。1987年去上海外灘,那叫一個亂,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中國發展的路。真正找到這條路是在鄧小平的南巡講話,那之后的十年間,突然中國大變,因為我們找到了最基本的商業邏輯,中國人一下子有錢了,有錢的速度令老外瞠目結舌。為什么有錢?土地資本化了,這是前三十年唯一的硬道理和大道理。

          

    土地資本化是中國找到的一條路,從此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市場化、城市化,城市化帶動了工業化,到1999年完全確立了新規則。99年之后直到2009年,這個過程是一個完美的閉環,以至于整個經濟其實是籠罩在中國房地產土地經濟、土地財政、土地資本化,推動市場化這么一個過程。前三十年凡是搭上這個快車的人,今天叫做有產階級。凡是沒上車的人,事實上很難受。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出國的同學,回來突然發現這個快車沒他的份兒,發現在國外辛辛苦苦掙的錢在上海連兩房一廳都買不起。

    這個快車一路到了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發生了,我們怎么應對?還是發錢。只要房價一漲就打壓,不行就發錢,因為這是我們完美的閉環。沒有一個更大的邏輯閉環,能取代這個基本邏輯。這就是中國基本邏輯。

     

    由此,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終于找到了中國發展的道路。這個道路不是華盛頓西方經濟學家說的那套,而是我們這套,叫做“中國模式”。中國模式,最終把這個邏輯確認得非常完美。可惜這套邏輯,不適合其他國家,因為沒有那么龐大的土地可以市場化、資本化。所以說中國模式,提兩年,不提了,為什么?不可靠。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毛主席做了征地,鄧小平做了市場化的規則,江澤民開始兌現。

     

    三、新模式的奇點臨近

     

    這個模式走到2008年,發生了世界規模的經濟危機。事實上,當時房奴這件事,大家已經承受不了了。然后“嘩”4萬億再刺激,這個模式就走到今天了,但還能走多遠?還能繼續三十年嗎?我管它叫奇點臨近。

       

    目前,如果在上海這樣的城市拿地,那么一小塊地,一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搶,就會面粉貴過面包,大家拿得心驚肉跳;如果在三四線市場拿地,蓋個房子,就是庫存。現在從開發商這兒就已經不太好玩了。

          

    深圳去年經歷了50%的上漲,上海正在走這個補漲過程。諸位同學都很清楚,想在上海立足的話,我們得付出多大代價呢?八十平米,在內環或者說中環,你每個月的按揭大概在兩萬塊以上,好的小區超過三萬。三萬是什么概念?你每個月得掙多少?按揭不超過月收入一半,是什么工作能讓夫妻倆人,每月凈掙6萬塊?這個我不明白。如果是這樣,奇點也在臨近了。

          

    城市化,城市化,上海當然塞車塞得要命,市區房價這么貴,都周邊買房了。德州是山東的三四線城市,我去了一趟,德州說陳勁松來,那就太好了,你幫我賣樓吧。我說,我對德州不了解,來這是因為其他事。結果到了德州,我發現,馬路非常寬闊,比上海的還寬;城市公園修得非常棒,快趕上深圳華僑城了。但是沒車,商業街關門,房子大,這是四線城市進行城市化的典型。中國城市化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事實上奇點臨近的標志是,你解決的三個問題,主要參與人,可能都不太愿意進去玩了。

     

    這個流程再繼續這么走行嗎?那不這么走,怎么走?大家說,不對,現在不就還這么玩的嗎?所以我要把“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這事再拆分一下。未來怎么演化,我們下半場怎么演化?

     

    四、舊規則應對新危機

            

    現在政府負債非常高,要降杠桿。房地產升值正在打壓,上海深圳出臺非常嚴密的政策要打壓,這個圈不是亂的嗎?貨幣當然還在超發。那這個規則怎么變?我不是算命先生,我當然不知道,但我可以通過結構性來分析,中國的發展,歷史有慣性,慣性可能有部分規律。

     

    事實上下半場已經開始了。

            

    開始的時間是2008年。2008年的時候,剛才我說的所有的矛盾都已經出來。19792009應該結束,但沒結束,原因是什么?碰到了世界性經濟危機,以至于應對挑戰,我們沒有一個新的武器。我們只能用老的,這個老的就是四萬億的刺激,繼續用原有規則。

     

    十八大開了,我們覺得應該改嗎?沒改。為什么?雖然到了2016年,但我們還是用歷史來看一下。

     

    這是中國在三個三角上的回應,歷史上這么走過來,我們總會遇上階段性危機,然后啟動改革紅利,改革紅利產生一點,危機一過,我們就很自豪,認為中國模式可以不斷循環往復。

    民國時,我們認為找到了應付危機的手段,按部就班,西方民主。突然1919年巴黎和會,西方那幫給我們灌輸民主思想的老師欺負我們,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被瓜分的危機,整個中國的知識分子完全倒向俄羅斯。就是老模式應對民族滅亡,覺得慢了,覺得不行了,得用新模式。只要一個大危機一來,中國人立馬就能找一個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

           

    1949年的歷史就不說了,1979年也一樣,中國是到了崩潰的邊緣。我記得我來上海讀大學的時候,哈爾濱的同學都特別羨慕我。為什么?上海讀大學,不吃粗糧啊。

     

    接下來就是1979年到1989年的故事。“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的頭十年,一般是怎么過來的?并沒有找到很好的,我們用的是老模式應對危機。那是什么?雙軌道,計劃經濟繼續干。

    同樣在今天,09年到19年,我們也用老模式,就是土地財政這套來應對新危機,為什么?

    新的模式沒成熟。我們整套新模式是第二個十年確立的,1989年到1999年才完全確立。諸位,我們要用歷史的觀點來看,歷史具有強大的慣性。

     

    歷史在頭一個十年都是用老模式應對新危機。為什么說中國1979年到1989年非常偉大?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對所有新的嘗試的態度是,可以試,大不了就關。朱镕基說證券交易所可以開,大不了關,當時我們是這樣的態度。

    都是老馬拉破車,俄羅斯是,中國也是。但俄羅斯干了一件蠢事,就是把老馬停了,把舊車拆了,希望再造新車。中國不是,中國是老馬繼續拉著,同時在車上,修自行車,修摩托車,實在拉不動,自行車摩托車也能對付,繼續往前跑,中國改革成功了。

    這是中國的標準模式,我相信在應對危機時,其實走的是同樣的模式。目前就是類79年到89年,舊的模式走不下去,但還得用。

     

    五、新模式誕生于第二個十年

              

    新的模式,我預計在2019年到2029年將全部誕生。這個“三十年為一世”的第二個十年,非常有意思。目前中國所有主流的公司,最牛的公司,全部誕生于這個時期:萬科、華為……多的去了,包括世聯也一樣。那1979年到1989年誕生的公司,年廣久、步鑫生,他們在哪兒?當時我們畢業時最想進的公司是什么?最牛的公司是什么?中國進出口總公司,那可比銀行和政府都好很多,現在在哪兒?煙消云散。因為規則改了,那個公司就不存在了。

           

    所以不要看過去十年那些公司有多厲害,很多在第二個十年,就土崩瓦解了,然后新的力量,會變成一個龐然大物,在1999年到2009年的時候,他們賺了市場上最多的錢。

    我們希望把這個模式,假如用這個歷史框架是成立的,換,而且我認為有合理的,換。我們也可以想想,新三十年。

     

    現在處于什么時期?我們完全可以拷貝過來,所以我也不著急了。原先我是著急,新模式,新模式,老呼吁收房產稅。有炒樓的人,天天問我買不買房子,我說你現在有多少,他說有十幾套。我就生氣,這壞了,房子都在他們手里,他也不往外拿。

    為什么在中國,REITs總也誕生不出來?稅收有問題,稅收要改,但說了一百遍都不改。公有住房占上海總存量超過50%,運營效率極低,為什么不市場化?白領都跑那么遠住,怎么生活?改呀。容積率要提高,多提供點基本配套給白領們,哪怕是提供一些低端住房也好,比如同濟大學這么漂亮的校園,需要清潔工,那清潔工的生活成本太高了,霍院長得背負多大的壓力掙錢。這雖然是個問題,但沒人理。為什么?因為上海郊外的土地要賣錢。

         

    現在我們處于舊模式應對危機和新模式誕生的時期。急也別急,也挺好,給諸位年輕的學生們一點時間,正像我們當年在學校讀書那樣,你們現在可以盡情地去談談戀愛,問題也不太大,因為什么?沒那么快,沒說機會就沒了,該干啥還可以干啥。

     

    六、從三個角度看新規則

     

    如何判斷當下或未來的規則到底會怎樣?如果誕生新規則,那規則是什么?我不想用算命先生的那套來說,將來上海房子一定會30萬以上,這么說是誤導。

          

    我們來看規則怎么樣?我覺得馬蔚華的三句話非常好:

    不知未來者,無以評判當下;

    不知世界者,無以理解中國;

    不知宏觀者,無以處理微觀。

    買不買房?怎么買房?這事很微觀。但宏觀到底是什么?你不知道確實很難下定決心。那我們變成了炒股的那幫人?迷信短期的K線圖,我們會很累,還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

     

    為什么現在是新模式的誕生期呢?就是法律和規則一定會落后于實踐!這大概需要十年左右。

     

    年廣久,從招七個雇工給他炒瓜子,到私營企業法頒布,多久?小崗村土地承包開始沒到十年,因為是逼得沒飯吃,但是法律一定會落后于實踐,目前是新規則的誕生期。那新規則會怎么樣呢?三個角度來看。

    1、未來三十年中國將徹底完成城市化。那這個城市化是什么樣的呢?德州的案例告訴我們,中國未來的城市化,不是三四線的城鎮化,而是大都市圈化。就是深圳、上海、北京漲得不得了,三四線還在去庫存。這是不可阻擋的規律,任何人也沒有辦法。在日本,大東京都市圈集結了多少人口?整個日本兩億人,大東京都市圈就有五千萬人,占了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比例遠遠超過上海加北京,真嚇人。那首爾集結了多少人?韓國一半的人。我們在東京、首爾搭地鐵,如果不按那個線,一定會暈,因為太復雜了。這個是全世界、東亞城市化的未來,沒有辦法,產業必須聚集,人口必須聚集,這幫人才有活路。否則,大家都集中在四線城市干嘛呢?掙誰的錢?這就是大都市圈化,是中國城市化的未來。

     

    目前中國的一線城市,距離完成它的使命,還差得太遠。就以上海為例,上海要完成它的使命,就要集聚更多的人口;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上海在排斥外來人口。上海規劃的整體住宅容積率,比深圳還低很多,沒超過2.5。我去張江高新區,容積率和硅谷差不多。但咱們是美國那種條件嗎?年輕人在上海怎么活?我不清楚。要都是高精尖人才也行,關鍵是再高精尖也得有倒咖啡和掃地的。我們對城市的理解總要曼哈頓最美那面,不去看曼哈頓旁的貧民區,你看大紐約,大紐約幾個問題上海第一,上海的住宅占整個上海總面積的比例太低。我們認為向曼哈頓學,就得多搞產業,多搞高大上的金融,這完全是誤解。曼哈頓那么多高樓,真正的寫字樓、住宅占多少?你放開想也想不到,超過一半是住宅和公寓,包括黑人區,不太好的區,但確實很便宜。也就是說,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剛畢業,他靠自己的努力,能活;但現在在上海,不管有多少雄心勃勃,年輕人已經活不下去了。


    那什么才是大城市所為呢?城市是個容器,不能只要光鮮那面,不能只容納老板,員工在哪里?他們的成本是多少?北京深圳都一樣。現在深圳大量的舊城改造,原先舊城是深圳的根,是深圳有活力的原因,本人也是從深圳的農民房開始創業的,而且是跟人合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當數量都會從農民房里走出來。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不是誕生在高大上的音樂工作室,而是上海的一個小閣樓,不然怎么會那么有激情。

           

    從未來來看,中國的大城市,如果要完成它的使命,我覺得需要補的課特別多。本人覺得,從2019年開始,上海的容積率會全部放開,擠一擠,怕什么?怎么說——高樓。當時我聽到很多人說,樓一高就會帶來城市交通的不好,胡說!高樓才能把城市交通,來回通行降下來,只有高樓才能節能減排,那些小別墅是最不環保的。上海的車牌號都已經炒成這樣了,曼哈頓的人出門一般不開車,那是我們的榜樣城市。上海要成為世界級的城市,沒別的辦法,照著曼哈頓猛學就對了。舊的公有住房,憑什么搞那么多產業?憑什么搞那么多寫字樓?能蓋什么就蓋什么。我們現在看紐約,生機無限活力澎湃,公園附近,你看年輕人,當然現在成為新的Fashion,非常hot,物價也上去了,沒關系馬上另外一個區就誕生。同樣,我們上海的樓不夠,那就麻煩。上海的樓,是嚴重不足。什么叫供應側改革?這就叫供應側要改革。市場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你了,為什么不改呢?這是第一個結論。

          

    第二個結論,公共服務。為什么大家都要擠在一線城市?公共服務還不錯:廣州醫療好,上海教育好,深圳機會多,公共服務當然是政府提供的服務。公共服務的改革,不是土地財政的改革,那怎么改呢?最好就是收房產稅。房產稅叫了這么多年都沒收,因為原體制沒動,還是土地財政,如果稅收從房產稅上開始產生,公共服務必須上。這個是沒有辦法的,國際通用。

    第三當然是存量房,是存量房的深化,不是新房。存量房怎么才能不斷分化、變現?那么多二線城市,那么多寫字樓,都在那兒空著。上海的寫字樓,招租現在都已經出現了麻煩。上海寫字樓的租金這么高,三分之一是P2P公司貢獻的。他們租樓,不跟你談價錢,上來就整層整層地租,一層兩層地租,比如e租寶,那都騙子。什么才能支撐住這么高的租金呢?所以我覺得該改。就是用未來看當下,未來是誰?曼哈頓、東京、首爾,沒一個地方不收房產稅。讓這幫房屋的囤積者,既不出租也不賣,坐等升值,這個合理嗎?既得利益者覺得挺合理,他們付出了代價,當時誰讓你沒眼光呢?但當年輕人起來的時候,你們畢業的時候,這個就不合理了。

     

    2、如果從世界看中國的話,我們就來看中國跟美國房地產的產業對比。在美國,市值前十的房地產企業,沒一家是開發商,全都是REITs,比如美國西蒙地產。各種各樣的REITs,占了美國房地產的主流。美國經歷過什么樣的金融化過程?房地產本身就是金融。上海之所以補漲,就是錢超發了。美國經過什么?商業不動產證券化。這是一次大的,第二經過了抵押貸款的證券化。這是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抵押貸款證券化,按揭證券化,關鍵是它的按揭會有一個次貸。 

           

    服務深化,比如說租房子,在上海買不起房子,發生多少租房子的故事?一把辛酸一把淚。美國為什么沒有那么多辛酸,那么多淚?你看他租房子的品牌化。在日本,60%的存量房由品牌公司擁有,而中國都自己在長。為什么?品牌公司沒法運營。為什么?稅交得太多,老百姓都自己在那兒租,不繳稅。

           

    房地產交易,網絡取代實體經濟,這個成不成呢?目前還成不了。過去N年,N多個年輕人敲我門,跟我說:“兩年我就把你顛覆了!”我說為什么?他說:“網絡,就是去中介,把你干掉”。但到現在還沒成。原因是什么?我們的規則不支持網絡取代。你的信息都是假的,對不對?各方信息都不公開,產權都查不清楚。網絡上騙子一堆。按理說,網絡干一件事最有效率,把信息徹底透明化,可以去中介。網絡目前沒干就是信用,信用是基礎。阿里巴巴可以,因為是小額高頻,房子不行。當房子的基礎信息都是錯的,當服務提供人的信用都沒有驗證時,線下怎么可能被顛覆呢?這不太可能。

            

    好了,如果將來網絡能顛覆線下,OK,你把這幾個規則建好。規則目前都難,也顧不上。我們就找最有效的招兒,就是把房價硬生生地給摁住,老百姓先別叫,看政府又出手了。這些活都在下一個十年——2019年之后干。

     

    3、貨幣與人口的大趨勢。當貨幣超發到中國這種程度,還有什么東西能夠資本化承接這個財富呢?目前還沒有。去年股市沒指望上,現在又回到房子來承擔這個責任了,這就是上海,房子讓我們瞠目結舌的原因。這也是深圳,香港再跌落15%,深圳房價就超過香港。聽著都滑稽,不管是從公共服務還是投資回報率來看,我們都差很遠。深圳豪宅哪有投資回報呢?貨幣都超發到什么程度了?買房子每個月要花三萬塊,而租房子只用三千,這就是奇點臨近了。 

            

    租與買相差了10倍,這事在全球沒發生過太多。所以本人認為,造成這輪房地產大起,這是波動狀態。大家不用特別害怕。六千點怎么到的,漲停也就在這兒。中國房地產會大跌嗎?我不認為,因為鈔票超發太多,人口向一線城市聚集太多。但我認為會有小回,因為太不合理,小回取決于政策的力度。再是人口聚集與老化。

           

    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在2019年前門兒都沒有,原因是我們沒有找到新規則,要用老規則應對。如果說人民幣要國際化,哈繼銘說,你不斷地印鈔票還維持匯率不變,理論上你一兩年就能把全世界給買了,這是非常荒唐的。

     

    七、年輕人的機會:新窗口不斷打開

     

    我們在一個新十年,新三十年的第一個十年,舊規則在應對危機,已經走到了比較荒唐的層面。我認為從2019年開始,新的規則會不斷誕生。這個時候,我們年輕人的機會在哪里?

          

    我覺得這不用我說都清楚。因此,我有一個窗口跟排隊的理論。

    諸位畢業之后,一進職場,就會發現上海不相信眼淚。你還會發現,你在排隊,一幫人等著把十幾萬/㎡的樓讓你接,而你根本接不了:你要攢錢,你排在隊伍的最后,你會非常沮喪,那怎么辦?當隊伍排得太長時,新窗口會打開。當然你不能跑到三四線城市去排,那塊兒正在關窗口,你就得到上海、北京、深圳,這些不斷開新窗口的一線城市,其實壓都壓不住,窗口就要打開了。


    新的規則建立,舊的規則諸位可以置之不理了。沒必要這個時候接這么高,背上那么沉重的負擔。比如,說我們畢業時最想去中國進出口總公司,結果我去到北京,就明白了,這跟我

     

    沒關系。全都權貴,哪能輪到你,連認識的機會都不給。關鍵那個公司值得你去嗎?也不值。想當年,我爸要是李剛,我就去了,我現在還不知道在哪兒找工作呢,是不是?舊的秩序不值得期待。那個權利游戲由他們玩,玩到那么極致,已經不值得我們期待了。

     

    八、改變中國的力量就在90

      

    新的實踐,由年輕人開始在玩了。存量、都市化、金融化,這三個大方向,只有排在隊尾的人才有動力,才愿意從小的事情干起。大的公司,干不了,因為慣性,雖然想干,但一試錯,就干不下去了。所以這時我要跟年輕人說,其實市場的新窗口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諸位想想,你們這代人,90后是誰的孩子?我跟你們的父輩差不多年齡,你們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孩子,又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個人都是富二代,從來沒受過欺負,不愁吃不愁穿,農村的可能稍稍差點。你們這代人同時又是社會最有錢的一幫人的下一代。中國五十年代那波人,因為上山下鄉又被趕下崗,他們的孩子是80后,整個一代人沒錢。所以80后叫“苦逼”,這是他們自己起的,不是別人起的。你們這代人是誰?60后是你們的父輩,中國有一個獨特的父愛情結,以至于你們干什么事都會得到社會主流的支持。萬眾創業、大眾創新,不掙錢,你爸說沒關系,快把媳婦,好好找找。支持你,不怕失敗。

           

    因此,獨生子女要組建家庭,要組織社會,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你們是非常個體、自我的人,唯一的原則就是我們就得講規則。


    第三,你們受的教育好,因此,你們是有主見的人,你們沒有被窮到為了錢不顧一切。我們剛上同濟時,這個地方當時是菜市場,家庭主婦挎個小籃子,買肉買多少?買半兩。你們現在哪個女同學請客吃飯,還挎個籃子去買半兩肉?這事完全不存在了。你們的生活方式,叫去瑣碎,這些個瑣瑣碎碎的事兒,從小不干,如果喜歡烹飪,那是小確信。能烹飪,我牛啊。所以服務業會有蓬勃發展,超過目前。你去三四線城市,不管經濟怎么樣,餐館還不錯。為什么?90后誰做飯啊。我們要那么大的廚房干什么?房子都應該變了。


    這件事情說明新生活方式的誕生。而且你們是什么?我覺得90后都不太看新聞聯播了,都80前在看。也就是對主流話語,你們沒有反應。主流你們說什么呢?跟我沒關系,愛說啥說啥。我們天天微信,朋友圈,一個接一個的圈子。我們叫小幸福,大語言,語言都和你們不一樣。如果是這樣,你們又是手機上的一代。在手機上,你們是原住民,又講規則,所以說我有一個深刻的感覺:80后不會改變中國,改變中國的力量,就在90后。

            

    隊伍越長,開新窗口的時間越近。

    規則更換期,舊秩序不值得期待。

    新實踐由年輕一代開始,市場的窗口正打開。

    代際轉換與生活方式轉換是年輕人紅利。

    數字與場景。

    聯系我們
     
    投訴建議
    黑名單查詢
    查詢
    X
    網站地圖
    關于我們
    公司概況
    發展歷程
    高管團隊
    合作伙伴
    聯系我們
    信息公開
    世聯服務
    大交易
    大資管
    服務案例庫
    行業洞見
    世聯研究
    世聯聲音
    世聯刊物
    新聞中心
    世聯動態
    媒體報道
    播客庫
    投資者關系
    披露信息
    公司治理
    定期報告
    來訪登記
    加入世聯
    校園招聘
    社會招聘
    培訓發展
    文化印象
    世聯行 002285 境內首家登陸A股的房地產綜合服務提供商   RMB
    香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