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高科技?是“租”!
“手里拿著錘子,看到什么都是釘子”,因本人從事房地產工作近三十年,在我看來世界上的事兒無不與房子相關,而且越大的事越由房子來決定。
比如深圳的城市競爭力,大家普遍說這么幾條:高科技、民營經濟、創新,而且因為房地產GDP占這個城市的總量如此之小、每年出讓土地面積如此之少,以至于在中國大都市中,被認為是唯一擺脫了“土地財政”和“房地產路徑依賴”的典范。
這樣一個城市的發展神話,真好像是“神”一般的存在,而且還傳得越來越“神”。其實任何現實中的“神話”都不可迷信,多少城市在大力發展民營高科技呀,憑什么深圳就發展起來了?
我90年來深圳,回首往事,至97年深圳說什么高科技都沒人相信,沒底氣啊!
有大學嗎?記得深大校長氣憤地說要拆除遍及學校周邊的“發廊”呢!有科研院所嗎?華強北倒發票的商店倒是多;有科技人才移民嗎?引進一個牛院士就會興奮整一年,科技人才比珠海還差半截;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嗎?俺一哥們投身深圳的高科技企業,不過是制造計算器。
當年任正非租一個朝西的二房倒騰交換機,大多數草根創業者居住在“農民村”呢!馬化騰租華強北一個破廠房折騰OICQ,真的需要錢啊。換句話說,深圳真正的高科技公司起步,都不是招商“養”出來的,是“租”房子“租”出來的!
二、什么樣的房子是為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
只可以用來“租”的房子就是。比如曾占深圳50%以上存量房的農民村,就是深圳“市場化的廉租屋”。“市場化的廉租屋”對于深圳高科技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和創新都市發展之作用,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政府當然也提供“微利房”和“福利房”,但由于民營草根企業幾乎沒有途徑和資格申請,基本沾不上邊兒。(后期政府按稅收開始分配才能真正被分享)。
直到2010年,深圳還有一半以上的年輕人都住在“農民村”里,這既是深圳城市的現狀,也奠定了深圳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我曾經說過,一個城市的核心永遠不是“物資”,而是“精神”。那么什么是深圳精神?
我總覺得“深圳精神”就是“城中村”精神:
1、“市場化”,不只是“租金”市場化,提供“租”的房子亦市場化;配套市場化,管理亦市場化;
2、“奮斗者為本”,深圳不相信關系,沒人會無微不至地關照你,你就要奮斗,因為城中村不相信眼淚;
3、“講規則”,那么多陌生人“合租”在一套房子里,不講規則就不行;那么多年輕人因此學會了平等待人、公平處事;
4、“遠大理想”,你雖然住在城中村,但抬頭就看到幾萬元一平的高樓大廈,這種激勵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
5、“包容底層、向上流動”,大多數年輕人能立足的原因就是活得下來,大多數草根企業是從城中村開始的,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這么多極具競爭力的民企。
房子是用來住的,試想一下如果小產權房被容許“炒”,深圳的民營和高科技企業會有今天的局面嗎?
三、房價“二律背反”與深圳前景
深圳房價之高已無須多言,有意思的是如果和香港比較,深圳房價的上升幾乎與同類型房租沒有關系。也就是說房價上漲的同時,回報率其實一直在下降。這種情況叫做房價的“二律背反”。如果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現象,租金會慢慢回補到合理的回報率也算正常,但深圳的房租盡管有漲,回報率卻一直低企,這是什么原因呢?
1、深圳商品房業主并不在乎“租”的回報,因為房子是可以炒的,而且沒有房產稅,持有成本并不高;
2、 深圳高容積率的舊城改造,一批還建房(不能炒的,只能住的)進入了租賃市場;
3、 深圳地鐵的加速建設,使得一小時工作生活圈不斷擴大;
從目前來看,深圳確實一方面享受著財富繁集的房價效應,另一方面又享受著普遍勞務人員的平租效應。
但,這個局面并不能維持很長時間:
1、隨著房價高企,城市更新成為房地產市場主流供應,普遍的“紳士化”運動必將推高租金;
2、對“產業”的偏愛和對“住宅”、“公寓”的歧視,體現在土地出讓、舊房改造、消防……等等方面;
3、對“人才”的偏愛和對“草根”的歧視,越來越背離“市場化”原則;
4、對“租賃”市場提供方的漠視,隨著消費升級,多層次租賃市場的形成必然是一個國際級都市的選擇,可惜的是深圳對此還處于“嚴管”和“打壓”狀態,并無一套規范“二房東”的標準。
深圳的未來,取決于深圳人的工作與生活,取決于深圳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而“房價高”并不是城市的競爭力,各類人的“平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