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朋友轉來的一篇文章——“全國近5億人被迫回家發展,城市已經架空底層人,回家比城市更難”,也就是說“逆城市化“似乎是目前“底層人”的無奈選擇,而且高達5億。直覺告訴我,好像不大對勁,不符合常識。果然,文章既沒說“5億”數字的來源,所配的“回鄉大軍”圖片居然沒有戴口罩的!由于“防疫要求”,深圳等部分城市核酸每天必檢,相信城市常住人口數會非常準確,人口減少應該是事實,但“疫情人口”畢竟是短期的。
“人口流動“倒是個好問題、真問題,有必要搞清楚這篇文章標題中的為什么“回家比城市更難”。
其實自上世紀,不只是我們中國,全球人口流動的趨勢就是“城市化“,就連非洲也是如此,我們不過只比全球平均城市化率高出10%多一點。現在全球一半以上的人都生活在城市,即使像日本這樣經濟停滯、老齡、少子的國家,也沒有出現“逆城市化”的流動。
這不是“生活成本”的問題,這是工業化之后的必然趨勢——生產成本和市場規模的問題。
至于“底層”民眾這樣的說詞,顯然“政治不正確”,他們在哪里生存更容易?農村還是城市?比我們更“兩極分化“的南非”開普敦“、印度”孟買“和墨西哥城告訴我們,依然是城市!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家老少三代六口人住在20多平米的工廠宿舍的日子,經常有農村親戚來打地鋪,拼著命想要城市戶口,吃“商品糧”,那時城市人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那么差。文革之后知識青年也拼命回城,沒有工作也回,因為“蹬三輪”也能養活自己,這就是城市獨有的市場,農村怎么可能?
振興美麗鄉村當然也是對的,其實仔細考察下來,真正的扶貧,也是要把人從絕對分散的山區,適度聚集為小城鎮,而不是相反。也只有這樣,公共服務和配套的“成本—效益”才算得過賬;也只有這樣,鄉村才真正能美麗起來。
城市的彈性在吸納愈多的人口,城市的基礎設施效應就愈顯著;吸納愈多的人口,市場就愈豐富、運行成本就愈低,甚至愈環保!
本文篇幅有限,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城市的勝利》。
比如房租貴的問題,為什么90年代,深圳人口涌入最多的時候,也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當時“城中村”不斷加高、“一戶分租”源源不斷地向租房子的年輕人提供房源。
比如“塞車擁堵”,不過是城市擴張時的各種“CBD”、“CLD”、“CGD”、“CTD”人為規劃所導致;更有甚者,特別規定中心區、產業區就是不能居住,各種“不批”。
比如“生活成本”高和就業難的問題,擺個攤、辦個照,弄個會所、住個臨建,總之消防、衛生、稅務,工商、一路卡、查、驗。這成本能不高嗎?就業能不難嗎?
城市是個巨大的容器,首先是各類人等的容器,“低端人口”代表著城市的運營成本,他們的生存代表著城市的責任和先進性!
1、不解決樓宇(商業樓宇)空置,只顧開發新區;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本不應是一句口號,把城市當做一個復雜的生命體來對待,他就會有自愈能力,而且生機無限。